新闻是有分量的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


你有过守灵的经历吗?

2023-01-09栏目:商业
TAG:
最佳答案:

11岁的舅舅为外婆守灵,半夜里睡得迷迷糊糊的,竟然钻到灵棚下面去了,我几次把他从灵棚下面给拉出来。

我外公、外婆去世的时候,我都为他们守过灵,现在回想,有一点点后怕,但更多的是温暖。

豫西南南阳盆地一带的规矩,人死后要在堂屋“灵”上两天,第三天出殡,堂屋就临时做了灵堂。

一般情况下,就地取材,卸下堂屋的两扇木门,门板拼在一起,就成了“灵板”,再在灵板上铺上席子、被子,然后将穿好寿衣的死者,安放在灵板上,供亲朋邻里前来吊唁。

下葬前的这两天,死者就一直灵在灵堂,一是为了等待远道的亲属从外面返回奔丧,同时,也供亲戚邻里前来吊唁。晚上的时候,死者的亲属就要来守灵,陪死去的亲人走完人世间的最后一程。

守灵是葬礼中很重大的事情,有身份守灵的一般都是死者的儿女、儿媳和孙子辈的孩子。

我外公去世的那一年,农村还没有用上电,家境都比较穷,来的亲戚都没有地方住,作为外孙,我也被安排前来守灵,我那年只有六岁,本不该来守灵的,守灵的目的其实就是在葬礼当天有一个住的地方。

那晚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,刚开始也没有什么可怕的,但当吊唁的人停歇下来,鞭炮声也停了下来,没有电也没有娱乐活动的70年代,村子里死寂得吓人。

外公静静地躺在灵板上,一盏长明灯,在他的脚边闪闪烁烁。有风从门缝里吹进来,火苗东摇西晃的,照在蓝色的寿衣上,灵堂的氛围有些阴冷。

外公的脸上蒙着一张火纸(北方人用的冥币),火纸上面压着一吊铜线。这都是我们那里的规矩,本来和蔼可亲的外公,忽然就让我感觉恐怖起来。

我记得第二天邻居婆婆问我,“晚上你怕不怕呀?”我说,“怕,我好怕外公脸上的火纸。”

那次守灵,我的记忆比较模糊,但灵堂上外公脸上的那张火纸,却深深烙在了我的心里,成了我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恐怖画面。

上初中的时候,外婆生病去世了,我又去守灵,还是在外公去世时的那个灵堂。场景和外公去世那晚差不多。不同的是,我已经是一个初中生了,那晚的画面我记得十分清晰。

那天晚上为外婆守灵的有四个舅舅、两个舅妈、我的母亲和我的姨妈。

我最小的四舅比我还小一岁,那年他上初一,和我一样,还是一个懵懂少年。

因为灵堂比较狭小,守灵的人又比较多,这么多人只能挤在一起。白天都哭累了,到了后半夜都睡得死死的,只有我毫无睡意。

我看到熟睡的四舅,翻了一个身,就滚到灵板下面躺睡去了。也就是说,四舅仰面正对的灵板上,就是外婆的尸体。

我急忙用尽力气把四舅从灵板下拉出来,让他靠我们近一天。可是没多大一会,他翻了一个身,又滚到灵棚下面去了,我只有继续把他拉出来。

那个守灵之夜,我不知道多少次重复这个动作,我也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。

我是被四舅的哭声给惊醒的。五更天,四舅不知道怎么的,迷迷糊糊中坐直了身子,脑袋就撞到了停放外婆尸体的灵板上,只有十一岁的四舅大哭起来。

哭声把我们所有人都惊醒了,大家才看到,四舅怎么钻到灵棚下面去了!

姨妈手忙脚乱地把舅舅拉了出来,一边揉着舅舅头上的包,一边安慰他:“别哭别哭,咱妈和你开玩笑呢,咱妈和你开玩笑呢。”

姨妈这么去哄四舅舅,还是小孩子的四舅舅哭得更厉害了,这一哭又勾起了其他人的伤心,满屋子人都大哭起来。

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,现在回想起来,其实感到挺温暖的。毕竟愿意去守灵的,死者都是自己的至亲。外公外婆死后,能够这样近距离地陪着他们一晚,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什么遗憾,曾经,我在外婆家生活过那么长时间,外公外婆是那么的亲我。

守灵,是中国丧葬文化的重要内容,它寄托着人们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,它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孝道。

不知道,现在的人们,是否还有这样的传承呢?